铁 肩 担 道 义
——记宁海中学早期教师叶沛婴
叶 柱
叶沛婴,原名显邦,宁海力洋人,1904年出生,1986年逝世,终年83岁。系中国民主同盟会员,早期大学教授。为宁海中学的创建和宁海教育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。
一、维护宁中,掩护同志
叶沛婴出身叶梦鼎后裔望族,七岁受宿儒启蒙,十五岁入宁海正学小学,与潘天寿同窗。十七岁赴上海,先后就读于蒲东中学和南洋路矿专门学校,二十岁毕业,二十一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文科。在大同大学结识了宁海同乡地下党员林淡秋、蒋如琮等同学,深受进步思想影响。时逢“五卅惨案”,沛婴深痛国家贫弱受欺,立志读书救国。
1926年秋,林淡秋、蒋如琮等大同学生回乡创办宁海中学,积极宣传和从事革命活动,宁中被当局查封,被迫迁往南乡海游(今三门县治)。林、蒋等因面目太“红”,不能再出头露面,遂邀叶沛婴前往海游支撑学校危局,当时叶沛婴因父丧休学在家,立即应邀而去。叶在回忆札记中写道:“我与林淡秋、蒋如琮都是大同大学同学,又是同乡,情同手足,他们要我去维持宁中,我是义不容辞的。”
1927年初,国民革命军进入浙江,形势好转,宁中从海游搬回县城。柔石任教育局局长兼宁中教课,叶沛婴管理后勤,两人一见如故,后来成为莫逆之交。柔石想建造宁中校舍,苦无资金,叶沛婴立即着手成立“宁海中学新校舍建筑募捐委员会”,并自担主席重任,协助柔石建校。在募捐建校的分工中,叶沛婴负责东乡一线,他赶赴东乡,起早摸黑,跋山涉水,仿效武训,募来二千多元银圆。
是年3月,党派叶沛婴参加统一战线的国民党,担任国民党宁海县委常委,并让他出席浙江省工人代表大会。
“四·一二”政变后,白色恐怖笼罩了宁海这座山城,叶沛婴凭着国民党宁海常委身份掩护了大批同志脱险。当时中共宁海县委领导邬逸民同志被通缉,叶沛婴从内部得知消息,深夜前往通知,使邬未遭毒手。1928年5月“亭旁暴动”(亭旁,今属三门县)失败,宁中被再度解散,这期间,叶沛婴仍凭着自己特殊的身份,掩护大批革命师生脱险。
叶沛婴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怀疑,柔石当时也被列上了黑名单,两人的处境十分危险。经商量决定,1928年5月25日,两位患难知交搭乘小火轮前往上海,结束了在宁海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生活。
二、乡谊友谊,不计安危
在上海,叶沛婴和柔石在法租界合租了一间亭子间,同吃同住。柔石矢志文艺,以求唤起民众;叶沛婴不改初衷,志在读书救国。这年8月,叶沛婴考取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,9月,告别柔石,赴南京读书。1929年暑期,叶沛婴来上海看望柔石,时柔石已迁至鲁迅旧居景云里23号。不料此次会面竟成永诀!1931年2月7日柔石遇难,消息传来,叶沛婴痛不欲生,直到晚年,每一谈及,仍不免老泪纵横,可见其友谊之深。
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,叶沛婴敦厚朴实的人品与好学不倦的精神,深得马寅初、叶元龙、赵连芳诸教授的赏识而成为他们的得意门生。后来叶沛婴常说:“我对经济的酷爱,主要是受了马老的教诲,他每次讲课,都使我受到启发。”1932年,叶沛婴于南京中大毕业,受邀负责主编《安徽教育》。嗣后,他随叶元龙,或随赵连芳,辗转南京、贵州、重庆、西安等地,在师长手下主管教育经费审计或办理地方财政,直到1938年11月再度入川为止。六年间,他虽执掌财政却廉洁奉公,深得师长器重。
更值得一书的是,1934年叶沛婴在南京农业处工作时,宁海地下党领导人范金镳、方惠文夫妻俩前来南京见他,希望帮助筹措赴苏联经费。就在这个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,叶沛婴慨然允诺,筹措经费,使范金镳夫妻赴苏得以成行。
三、爱国爱生,扶危济困
1938年11月,叶元龙任重庆大学校长,聘叶沛婴为会计主任,聘马寅初为重大商学院院长,马寅初又聘叶沛婴兼任商学院会计教授。两位当年中央大学师长,共聘一位得意门生,也是一段佳话。从此,叶沛婴转入教授生涯,在重大一呆便是九年。
重庆大学位于歌乐山下,嘉陵江畔,环山带水,景色宜人。就在这风光如画的校园之内,暗流汹涌,中共地下党支部与国民党特务进行着激烈的斗争。马寅初自觉地站在进步抗日的一边,挺身而出,言人之所不敢言。叶沛婴耳濡目染,深受教育。后来他在回忆这段战斗岁月时说:“马老是我尊敬的老师,我那时与他很接近,他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,经常发表抗日爱国言论,使我茅塞顿开,思想上有很大转变,对国民党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,因此当时我对马院长的领导积极拥护。”
认识见诸行动,叶沛婴不再是单纯埋头业务的教授,开始关心政治,以会计主任执掌的权力,对困难学生、流亡学生尽心关爱,对受迫害学生全力掩护,让他们完成学业。不少重庆大学学生深受其惠,念念不忘其德,都说:“叶教授是好人,是忠厚长者,是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。”1986年叶沛婴逝世后,重庆大学上海校友会全体校友合送一幅挽联,联云:
扶危济困应援马老敢犯险难张正义
春风化雨乐育后进如今永恸失良师
四、师门恩义,义重如山
1940年冬,马寅初被捕,到1942年秋释放这段时日,叶沛婴怀着对马老无比崇敬的心情和深厚的感情,对反动当局暴行的无比愤慨,不计个人安危,一面积极参加营救马寅初的后援工作,为马老“祝寿运动”造声势,一面主动挑起照料马家的担子,经常去看望马夫人王仲贞。
后来,叶沛婴在马老百岁寿辰时著文,文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回想四十年前,我们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和国民党黑暗统治之时,庆祝了马老六十寿辰,发扬了马老临危不惧,刚正不阿的气节……”
五、学子情深,拳拳关护
马寅初被捕,叶元龙忿而辞去重庆大学校长职务,新任校长梁颖文在学潮中被赶走,学潮从1941年7月持续到1942年初,历时半年之久。国民党当局大肆逮捕重大所谓闹事学生,叶沛婴尽力保护学生安全,并不遗余力地营救被捕学生。因此,继任校长张洪元借口叶沛婴聘期届满,予以解聘。
叶沛婴因“马案“与学潮牵连而离开了重庆大学,去钱币司谋得一职糊口,在穷困潦倒中仍不忘去给马夫人请安问候。重大在叶沛婴走后,会计教授悬缺,学生借机向校长提出强烈要求,要求续聘叶沛婴任教。校长张洪元怕激众怒,再度爆发学潮,被迫续聘叶沛婴任会计教授。此时叶沛婴已无意眷恋重庆大学,他跟朋友说:“我是宁可饿死也不吃这‘嗟来之食’的,我之所以接受续聘,还不是为着这些背井离乡流亡而来的莘莘学子!”他关怀学生,热爱学生,深受学生爱戴,每当学生向他表示谢意时,他总是说自己受马老影响,要学生学习马老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气节。
六、身患沉疴,情系宁中
抗日战争胜利,叶沛婴与广大知识分子一样,满以为振兴中华可期而欲一展抱负,可是不久又内战爆发,胜利的欢悦,美好的前景,仅是昙花一现,当年冠盖云集、学者荟萃的重庆山城,如今风流云散,重庆大学也显得闭塞冷清。眼看着一批批高官乘飞机东去了,一批批学者、闻人也跟着买舟东下了,叶沛婴异乡作客9年,思乡之念顿生。1947年秋,他辞去了重大教职,一肩行李,两袖清风,回到了阔别20年的故乡力洋。游子归来,山川依是,事业无成,徒增感慨!
1949年10月,叶沛婴回到了当年求学的上海,11月应母校上海大同大学之聘,任会计系教授,兼任震旦大学会计教授。1952年上海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,专任上海财政学院教授。当年读书救国、振兴中华、一展抱负的宏愿到此才真正实现了。
叶沛婴与潘天寿是宁海同乡,小学时代同学,抗战时期,潘天寿任校长的国立艺专亦迁至重庆,与叶沛婴过从甚密,后潘、叶成了儿女亲家,其子女于1960年国庆节完婚,一时传为佳话。
1986年10月,宁海中学举办60年校庆,发专函邀叶沛婴莅会,惜料叶沛婴已身染沉疴,但他犹力疾赋《鹧鸪天》一首:
梦里依稀识宁中,忆当年烈士姿雄。师生往昔争民主,流血牺牲报国忠。追往事,夕阳东。今遥看桃李嫣红,少童老叟歌声动,还展尺笺写寸衷。
观其字迹,可以想见是在双手抖动不听使唤艰难执笔之中“画”出来的,也足见其对宁中的感情深厚。
1986年10月12日中午12时25分,叶沛婴在上海与世长辞。上海教育界的《叶沛婴同志悼词》准确地概括了他的为人:
“叶沛婴同志热爱党,热爱社会主义,一贯关心国家大事,衷心拥护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。叶沛婴同志作风正派,谦虚谨慎,有温顺、善良、恭敬、检朴的道德修养,有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风度。叶沛婴教授的逝世,是我们学术界的一个损失,因而引起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是理所当然的。”
(叶柱,男,宁海四中退休教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