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涯何处是回浦
最近一位朋友送我一本某公撰的宁海乡土史,我视若珍宝,欣喜若狂,爱不释手,抛下每天必看的报纸,电视和书籍,拜读此书。边看、边划、边批注,从此书中发现了许多宁海乡土史的新史料和新观点,拓展了视野,并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。然而,有些内容和观点难以苟同,值得人们深思。特撰拙文求教有识之士。
该书第一章标题:建置沿革。下有三目:1、汉古县回浦、武帝元鼎五年始建于今宁海冠庄。2、(略)。3、宁海县治晋太康之白峤在今冠庄,唐永昌复设于白峤载初迁至广度里。
据现存的最早台州地方志,南宋《赤诚志》,清朝《台州府志》,明末崇祯版及清末光绪版《宁海县志》记载:西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析鄞县八百户,临海县二百户,置宁海县。辖六乡,十九里。初治白峤,后迁海游,唐永昌元年迁治广度里。为便治安,后建城堡周六百步,名曰缑城。据《辞海》释:“缑”:刀剑等柄上所缠的绳;“城”:凭借有利的自然条件经人为挖沟、垒土,筑墙,形成堡障以资固守之处其内曰城,其外名郭,近代泛称郊。顾名思义;“缑城”:军事要塞也。此城位于今宁海老城山隍堂北侧,即今宁海县府办公大院之处。
现在宁波、舟山两地市管辖之地,据有关文献记载:秦汉时期分属鄞县、鄮县、句章三县管辖,隶属会稽郡。现在的奉化、宁海、象山及鄞州南部乃鄞县辖地,初治白杜,后迁鄞江。西晋初年“析鄞县八百户”,大概即现在宁海、象山两县之辖地;析临海县二百户,大概即现在三门县北部地区置宁海县。凡熟悉宁海乡土风俗人情者皆知:自古至今宁海北部西店、深甽等地方言,类似奉化宁波口音;而宁海南部桑洲、岔路一带讲话口音及风俗习惯与台州临海类同。这是古代文化沉淀的痕迹,历经千余年仍未消失,凭此可作旁证。古代宁海北部乃是鄞县管辖之地。西晋太康元年宁海建县人口仅有1000户,若以每户4至5人计算,全县仅有4至5千人口。据此推论秦汉时期宁海、象山一带决不是浙东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和文化的中心。乃是一处地广人稀的山陬海隅之地。
又据现在温州、台州、丽水三地市管辖的20多个县《县志》载:现在浙南的瓯江和灵江流域、夏商周时属《禹贡》“扬州之域”。春秋战国时,先属越,后归楚。秦灭六国,统一中国后“废封建、行郡县”,苏南浙北属会稽郡、浙南福建称闽中郡。秦亡汉兴,西汉中央政府鞭长莫及,在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崛起了东越(东瓯)、闽越、南粤等越族人的诸侯国。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,他们相互混战不休,危及西汉边境人民生命财产及国防的安全。西汉武帝时派兵先后灭掉东越和闽越,设东部都尉实行军管。昭帝始元二年(元前85年)析东瓯回浦乡置回浦县,隶属会稽郡。管辖浙南的瓯江和灵江流域。县治(县政府驻地)设在何处,史无明文记载,遂成疑案。东汉光武初年改回浦为章安。县名因治址而得名。章安古城至今犹在,位于现在椒江市北岸、灵江岸边。三国时改章安为临海,县名因地近临海山而得名。隋开皇九年迁治大固山麓(即今临海老城),唐武德四年改海州为台州。州名因天台山而得名,州治仍在临海。新旧世纪之交,台州迁治椒江市(海门镇)。据上述记载而知:惟回浦治址不详,台州治址自东汉直至当代皆在灵江两岸。
再据古辞书《说文解字》释:“回”:迂回曲折状。“浦”:水边之陆地。顾名思义:“回浦”迂回曲折的水边之地。凡有历史知识和政治常识之人皆知:古代一些历史名域,皆兴起于依山傍水,宜守难攻的交通要道上。秦汉时宁海冠庄,乃是山陬海隅,荒蛮之地,既无大山可依,也无大河可傍,根本不具备设治之条件。始建于西汉的浙南古县回浦县,决不会把县治设在浙东,由鄞县管辖的领地上。
凡有识之士皆知:地名是古代文化的历史沉淀、是历史的活化石。不是某些人凭主观意志、捕风捉影可以任意改变。环顾大千世界,同姓同名的人比比皆是;异地同名的地址,枚不胜举。如河南有桐柏山,浙江天台和宁海也有桐柏山;近年在一些报刊上看到新昌、天台和宁海有人都说自己县域是真宗天姥山所在地,稍有文史知识的宁海人皆知:临海有一条源自桐峙山自东向西流的回浦水;宁海也有一条源自帽峰山自南向北流的回浦水,居然有人以此为据把宁海回浦水流经之地(回浦)解读为宁海冠庄是西汉回浦县治的所在地。
为了查明真相,笔者翻阅了南宋《赤城志》明崇祯《宁海县志》和清光绪《宁海县志》,皆无“回浦”之地名,再查询宁海冠庄《潘氏宗谱》,皆载其村名冠庄,据一些老人回忆:“回浦”之名大概始于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,实行乡保甲制度之时,当时把冠庄、竹口一带合并为一个乡。为避免争议,采用折中办法,以回浦作乡名。
据上考证和辨析而知:天涯何处是回浦?远在天边近在眼前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孰是孰非,世人自有公论,留待后人评说。